大家好,对于神禾原长安区,相信许多网友都感到陌生,同样,关于其悠久的历史,也鲜为人知。不过,无需担忧,本文将带您走进神禾原长安区,一同探索其丰富的历史底蕴。以下是一些关于神禾原长安区和其历史的精彩知识点,敬请关注并收藏,以便日后查阅。
神禾原王曲原段古称“绝龙岭”。据传,在商朝末年,周商之战中,商太师闻仲战败后,于此地自刎。后人感其忠烈,在此修建了太师洞,并常年祭祀(其故址位于神禾原南坡,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与南堡寨之间)。
西周宣王时期,大将军仲山甫因平定殷商后人樊国之乱有功,被封于樊,并将古樊国民迁至此地(史载:樊,尧之支孙)。其筑城故址今位于神禾原北坡的三府衙村(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三府衙村,山甫谐音三府)。
秦朝时期,神禾原北坡以下称为樊乡。秦始皇七年(公元前240年),始皇祖母、庄襄王母夏太后薨,独葬于杜东(贾里村东神禾西北部原头上。《史记》有载)。此墓日前得以发掘,其规模堪称“中国第二大墓”。特别是“天子驾六”车马文物的出土,为神禾原的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。
汉高祖刘邦入关中后,大将樊哙出蓝田取秦樊川。汉建立后,刘邦以功封樊哙为舞阳侯,赐食邑于秦之樊乡。其范围东至义谷(今西安市长安区引镇大峪),西至下杜城,称为樊川,西狭东广,又名后宽川(今西安市长安区潏河两岸古樊川左近,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兴盛坊村附近原有汉舞阳侯樊哙祠遗迹,今已无存)。
汉惠帝末年,太尉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,吕产、吕禄等曾到樊川中,见到樊哙夫人吕嬃(事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)。
汉武帝扩建上林南苑,将樊川、御宿川纳入其中。御宿川在城南四十里,东至石鳌谷(今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),西至沣水,东西五十里,南北十五里。因武帝在滈水岸畔筑王宫别馆,禁御不得使人往来。汉武帝常夜间微服出猎,夜宿王宫,后来名此川为御宿川(事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类编长安志》《西安通览》等)。
汉武帝修王宫时,筑渠一条,名王渠,后谐音为王曲,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一名的由来。
汉上林苑之大,之广,汉司马相如、扬雄等后人皆有著作描绘。足见昔时辉煌之景,令今人难以想象。
西汉末年,天下战乱不息,赤眉军、绿林军等对汉上林苑大肆毁坏。汉光武帝派大将马援驻长安时,看到一片荒凉破败景象,令附近民众耕种上林,以支军需。随着东汉建都洛阳,古樊川、御宿川,只有任其发展无大的修建。
东汉年间至魏晋以至隋,王朝的迭替犹如走马灯似的,这一带虽几为京畿之地,面对变换无常的时局,谁也无心思观赏古原古川美丽景色,只有晋代前秦时期,前秦王苻坚迎国师道安法师入都城长安五重寺(又名义安院,唐宋后称道安院,道安寺),在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北新村神禾原畔,此地名曰鸡子山,当地又称鸡子殿。登临此地,前俯绝河清流四时不断,古樊川四季美景饱览无余,右望少陵原畔兴教寺如在眼前,左望杜曲镇楼舍饮烟,桃溪堡桃林柳燕。
唐建都长安后,樊川、御宿川又一次得到空前发展,以唐高祖、唐太宗父子围猎起始,后来有“城南韦杜,去天尺五”之称地韦氏家族和杜氏家族,在神禾原两侧居住。当时人们游乐之处“城南五曲”(韦曲、王曲、杜曲、章曲、另一处地名遗失难辨有宣曲、黄曲等众说纷纭莫能定论),神禾原两边占三处即韦曲(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周围)、杜曲(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一带)、王曲(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一带),使得樊川、潏水两岸楼阁亭台隐隐相接,佛塔寺庙暮鼓晨钟相闻于野,奇花异木竞相开放,两川古地名扬名宇内。古道之上车马竟驰,冠盖云集,引得达官贵人、王孙公子,游宴管弦,乐而忘返。文人雅士、高僧大德,登临咏颂,美文佳篇不绝于世。
唐太宗为其母祈福而修建常宁宫,其故址位于神禾原南坡首高河岸畔(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高湾村北),此地远望秦岭诸峰竟秀,前俯古御宿川四时美景,滈河清流缓缓逝于脚前,极目神禾原上风物几变。
唐皇亲韦氏家族居于韦曲一带,宰辅杜氏家族居于杜曲一带。唐高宗显庆年间中书令杜正伦居于神禾原与潏水之间的下杜(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新街北村一带)。唐玄宗时附马郑潜耀居郑公庄(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),后来唐僖宗时诗人郑谷所居,又称郑谷庄。唐大文学家韩愈送子韩绰读书处,韩愈别庄,唐昭宗时宰相韩偓居于此称韩偓村,又称偓村(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岳村)。诗人杜牧生和过瓜州村(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瓜州村)。唐天宝年间大将军郭子仪部将何昌期驻军处何家营(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)。唐宰相裴度别居(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以东)以上这些地方均在神禾原与潏水之间。唐时宰辅杜正伦为保护长安城开凿杜固,改道潏水时(其故址人们称凤凰嘴,又称马蹦崖,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彰仪村附近),曾修申店渡头(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申店村)。城南之盛,不可胜计。更引得上至帝王将相,下及黎庶百姓,文人雅士来往不绝于此者,据不完全记载,唐时至此游览樊川佳景秀色,颂咏的诗人名士有:李世民、文德皇后、司空曙、宋之问、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王维、韩愈、柳宗元、祖咏、僧子兰、胡曾、谭用之、罗隐、钱起、刘禹锡、孟郊、岑参、杜牧、王建、崔护、杨巨源、高适、司空图、李贺、罗邺、卢纶、韦庄、郑谷、韩偓、王贞白、贾至、张乔、温庭筠、杜奕、鲍防、谢良辅、郑慨、樊旬等等,为城南樊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,颂之不厌的美丽诗篇,使得我们今日读之,犹如回到当年盛唐盛世下美丽的城南盛景,樊川秀色,神禾风物,历历往事,好似眼前。
唐代佛教文化的空前兴盛,在神禾原两侧所建著名寺院不可胜计。尤其以樊川八寺最为有名,在潏水两岸樊川中,神禾原与少陵原相对着八大寺院即:少陵原畔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兴教寺(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)、兴国寺(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东、西杨万村之间)、华严寺(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局连村)、牛头寺(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双竹村)。神禾原畔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观音寺(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南樊村)、洪福寺(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岳村、西樊村之间)、禅定寺(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小江村南)、法幢寺(故址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瓜洲村)。另外还有晋时所建道安寺(其址见上文)、隋时慧炬寺(又名智炬寺,其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上湾村西)、皇甫寺(又名涂山寺,约建于隋,相传隋文帝之妹在此出家为尼。唐白居易诗文中提及,宋时又名开利寺。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皇甫村)、安澜寺(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北)。由于这些寺院佛事兴盛,更引得许多高僧大德在神禾原两侧留下足迹,当时名冠一时的高僧有:明谵法师、遍照法师、华严五祖法顺法师、智俨法师、法藏法师、澄观法师、宗密法师及圆窥法师、圆基法师等。佛教几大宗在当时神禾原两侧逐渐形成,净土宗、华严宗、慈恩宗等影响至深,时至今日,每年海内外佛界诸高僧大德,追宗溯源之时,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,虔诚礼拜,一览樊川周围四时风物。
唐朝“安史之乱”时,大将军郭子仪曾驻兵滈水河两岸,与乱军三战三捷,收复都城长安。从而使得唐玄宗皇帝和肃宗皇帝父子重返帝都长安。当时郭子仪步将何昌期驻于神禾原畔潏水之滨,人们称为何将军营,后又谐音为何家营(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)。后来何昌期解甲归田时,将此地修建为山林别业,在此安度晚年。随着唐王朝后期盛极而衰,宫廷人员为避战乱大部分走出内宫,许多宫廷艺人将宫内皇家音乐等带出,传播于民间,逐渐形成了宫廷与民间相结合的传统古乐,使得古城西安周边传统鼓乐流传于今天,令人们赞颂不绝。何家营传统古乐当起源于此,至今余音犹在。
唐朝末年至五代之间,王朝迭起,朝兴暮更,战乱频繁,民不聊生,风物秀美的城南名胜,高楼广厦,寺庙殿堂,大遭毁坏,只落得殿堂人稀,寺塔颓斜,满地衰草无人理的景象。昔日的公子王孙,早已无影无踪,高僧大德隐居深山,文人墨客登临此处满眼忧伤,尽化诗章。
及至宋时,长安不为都城,神禾原、樊川、御宿川景色仍为许多文人所雅士颂咏,当时寇准、韩琦、苏舜钦等足及此地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。元佑元年(公元1086年),宋张礼同友人陈明微一道游历长安城南,记下了有名的《游城南记》一文。文中详细地记录下当时神禾原、樊川、御宿川唐时胜迹,物换星移胜景难再。杜曲、杜固已景非昨日,当年显赫一时的郑谷庄、裴相别居、韩公庄已非其主,涂山寺、道安寺一片破败之象,而神禾原、樊川、御宿川山色林泉之盛,令人留连。
宋、金之季,战祸连连。金、宋交兵,民不聊生,在各地建庙立威,以护军寨,当时在神禾原畔古道安寺(鸡子山)旧迹管宝金峰不远处建真武庙朝阳宫朝阳殿,所以鸡子山又称鸡子殿。明隆庆年间复修真武庙。
元代樊川出了一位名医武天锡,子伯威,官至成和郎陕西等路医学提举。儒书无不读,尤精于医,爱民以仁,活人以惠,治病济民。死后人们感念先生医德,建祠而祀,其祠人称仪荣先生祠,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彰仪村(元代《类编长安志》有载)。
明代嘉靖年间,在神禾原与滈水之岸王曲镇建十三省中城隍庙,其建筑规模,为当时西安城外寺庙之最。清代同治年间最后一次重修,占地六十余亩,闻名全国。在明代赵涵游历关中时所写的《秦游日录》一书中,对城南故迹多有描述,许多旧迹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三国杀:探寻游戏背后的丰富文化和典故
2025-06-28 11:09:34《穿越火线》终身荣誉会员系统解析及获得者名单
2025-06-25 13:13:57《王者荣耀》赵云:全面解析,游戏与历史交织的魅力
2025-05-28 15:57:16《穿越火线》网剧:隐私泄露风波与电竞选手盘点
2025-05-03 18:54:51《穿越火线》2021年全面更新解析:新内容与系统优化一览
2025-07-12 08:46:48